李澤湘
撰文 | 李澤湘 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XBOT PARK
- 序 -
2019年9月18日,我與松山湖機器人基地以及固高的幾位同事赴德國參加漢諾威(Hannover)機床展,并利用之后的一周時間走訪了德國軸承公司Schaeffler集團、瑞士Fehlmann;Tornos;Studer;Willemin-Macodel;Reiden等機床公司以及機床主軸公司 Fisher 和 TDM。
在瑞士期間,我與當地企業和研究所的朋友就瑞士產業創新體系有過比較深入的探討。2008年在位于洛桑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 (EPFL)學術休假期間,我曾拜訪過以電火花加工機床聞名的GF及其下屬Mikron公司(米克朗的五軸加工中心在業界享有盛譽),還有電機公司 Etel。從瑞士回國后,我結合深圳實際,就瑞士精密制造業及其創新體系給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同學做過幾次講座,希望能激發學生們對精密裝備的興趣。
歷時六天的 Hannover 機床展EMO共吸引了2200多家參展公司和13萬專業人士,不愧是機床領域最頂級的國際展會。第一次參加機床展是20多年前的芝加哥IMTS’98(幾乎與EMO齊名,但隨著美國制造業地位的下降,其影響力也有所減少)。當時的中國機床市場規模不大,機床產業也很弱小,只有幾家提供手動機床和配件的公司在參展,并且只有在三樓或偏避的地方才能找到他們的展位。當時芝加哥機床展也促成了一年后固高科技的誕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固高已成為中國運動控制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其數控產品部也為3C(手機、電腦和消費電子)產品加工機床提供了有力支撐。過去20多年,中國制造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產量從2001年的200萬部增長到2017 年的2800萬部), 以及之后智能手機制造產業的興起(產量從2007年的幾百萬部到2018 年的15億部,玻璃和框架都需數控加工), 中國已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大機床市場(2015年占全球市場35%,超過第二至第六名的總和)。北京機床展和上海工博會也成為世界主要的機床展會之一。
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中國機床產業也迎來了短暫輝煌。由 “十八羅漢” 中的三羅漢組建而成的沈陽機床(2005年又并入第四羅漢、前身為中央機器廠的昆明機床)甚至在2011年以27.83億美元的銷售額問鼎世界第一。但隨著2012年后的機床市場調整,市場需求由低端走向高端,沈陽機床隨即出現虧損,至2019年7年內虧損超過50億(集團超300億),不得不實施破產。與沈陽機床齊名的大連機床(也是羅漢之一)也因兩年前的200 多億巨虧被法院強制破產重組,后被并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而剩下的其它羅漢,包括重型加工領域的武重,齊一、齊二機床廠以及濟南一機和南京機床廠也是江河日下。與此同時,民營機床企業也少有閃光之作。中國機床產業的困境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裝備領域如半導體設備、激光設備和工業機器人等以及其它工業領域(如汽車和芯片)。盡管我們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很多時候還是有利于后來者切入的新需求,但我們的產品仍是大而不強或是缺少市場影響力。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我們的企業和品牌在重要的國際展會如 EMO(機床),CES(Las Vegas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IREX(日本舉行的國際機器人展),Semicon West(舊金山舉行的半導體技術展)等進入中央舞臺位置的極少(華為、大疆等仍是個案)。有人說需要時間,有人說投入不足,也有人說是機制問題,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是最關鍵的因素嗎?兩年前,我曾花了很長時間去拜訪了解國內機床產業及其產業鏈,包括國內的沈陽、大連、昆明、秦川、海天、三一上海等,以及國外機床公司在中國的工廠——如寧夏小巨人、大連Grob、Mazak和THK,長三角的 EMAG、Heller、Chiron、Mikron和Makino,昆明道斯和廈門Sodick。后續我又去了日本的 Makino、三洋、Fanuc、安川(多次)、川崎、平田等, 以及德國德瑪吉、Roders、 Kessler、 Hermle, 荷蘭Cellro, 捷克道斯和MAS等不斷請教,不斷與同事討論和思考。從中似乎找出了答案但又很不確定。離開大連機床工廠進入一街之隔的Mazak、 Grob和THK,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對比。一邊冷冷清清,一邊熱火朝天,從街那邊聘入到街這邊的工人精神面貌也都不一樣,感覺有如從國統區進入解放區一樣,但可惜顛倒過來了。